??全文共2240字,按照“利益型-威权型-放任型”逻辑,探究人文学科研究生导向关系异化“源于何种利益?源于何种威权?源于何种放任?”

关键词:人文学科;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

摘 要:导学关系是师生关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体现,和谐的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学业成长和导师事业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如今受市场经济思维与功利主义冲击,部分导学关系出现了异化现象。目前人文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中异化的导学关系主要有利益型、权威型和放任型三种。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只有探索适合人文学科特点的师生相处模式,才能淬炼出更高纯度、精度和黏度的导学关系。

导学关系是师生关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体现,具体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的一种教学关系。[1]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疑释解惑,传道授业;二是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本质是实现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合作共赢和互相促进。[1]和谐的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学业成长和导师事业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如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往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2021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10.7万人,在学研究生314.0万人。随着在学研究生人数突破300万大关,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不断扩大的研究生规模在关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考验着研究生导师的带教能力。受市场经济思维与功利主义冲击,部分导学关系出现了异化现象。目前人文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中异化的导学关系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利益型:“老板-员工”型关系造成名分剥夺和劳动剥削

“老板—员工”型的导学关系常见于理工科领域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带领研究生做实验、做课题,然后给研究生发放“工资补贴”,让研究生既能在做课题的实践操作中习得专业技能,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种“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理工科领域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将其照搬到人文学科领域却不一定适用。自然科学的出现源于实用的目的,而人文科学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它没有必须存在的理性道理,它不具备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斗争等功利性功能,人类只是在感性层面发自本性地需要它。而“老板—员工”型的导学关系却使得学科的人文性增添了功利主义色彩。研究生们本用来自主读书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却在帮助导师做项目、拉课题、甚至充当老师的“秘书”,成为廉价的科研劳动力。甚至有时导师所分配给研究生的任务与学习毫不相关,只是跑腿打杂的“零活”。 这种带有浓厚商业气息的雇佣式关系将传统观念中师生间情谊消耗殆尽,偏离了导师育人和教学的职责。

二、威权型:话语霸权压抑了学生在选题和研究中的自由

在权威型的导学关系中,导师具有绝对话语权,研究生对导师的意见与要求只能被动接受。这类导师往往学术能力与学术地位较高,加上资深学者偏执的性格,对低级学术内容与一般水平的科研成果嗤之以鼻。在导师看来,研究生自己发现的研究课题很难具有较高科研价值。他们认为与其让研究生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直接要求研究生从事给定的课题研究。在权威型的导学关系下,研究生往往能较快地产出科研成果,比如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但归根结底,权威型是一种“学术不自由”的导学关系,研究生不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学术自由权力被剥夺,久而久之便弱化了自主科研与独立科研的能力。人文学科的研究总是需要以一些感性的经验为出发点,若人文研究者并未亲身经历过相关的研究现象,则再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对于其自身来说也都是身外之物,没有温度和代入感。项彪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也提到:“能与自身产生化学反应的问题,对于研究者来说才是‘真问题’”。科研上“强权”背后往往隐匿着导师与研究生不平等的相处关系。在这类导学关系中,多数研究生会对导师表现出“恐惧”的态度,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在面临学术困难与生活困难时不会选择求助于导师,导致的结果必然与研究生教育导师制的理念背道而驰。

三、放任型:自顾不暇而未能建立紧密而有活力的师生交往

目前,研究生教育中还存在着部分导师对研究生生活、学习与科研基本不管不问的现象。此类型导师相对较多的出现在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群体中。此类导师由于自己正处于上升期,需要通过大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来保障岗位的稳定性,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不少青年导师面临购房购车等经济压力,急需通过外接科研项目和行政任职来增加经济收入。大量的科研和行政工作几乎占用了导师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导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分身乏术,只能被动放养。但是,人文学科本应是最富有人文关怀的学科,这类导学关系使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虽没有针锋相对的冲突,但却缺乏密切、有活力的交往,彼此之间保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相安的疏离”状态。[3]这种亚健康的导学关系不利于师生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导师单方面地牺牲了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的机会,也阻断了师生情感增进的桥梁。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只有探索适合人文学科特点的师生相处模式,才能淬炼出更高纯度、精度和黏度的导学关系。

[1] 施鹏,考研.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特点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0):67-72.

[2] 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3] 欧阳硕,胡劲松.从“相安的疏离”到“理性的亲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0(1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