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现代教育原理》柳海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833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法: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孟庆男,马宝娟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韩震,朱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中学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柳榜华,马宝娟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胡田庚,科学出版社,2018;
《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胡田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现代教学论基础》裴娣娜,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复试科目: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三、经验分享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21上岸辽师学科思政的学姐。大三的时候本是决定就业,但看到往届师哥师姐们就业情况不是很好,所以暑假期间就转而选择了跨考。作为考研小白,备考时间十分紧张,所以我在本校师姐的建议下报了考研芝士的一对一辅导。经过五个多月的复习,在师姐和辅导老师的帮助下顺利上岸,最近正好有时间,就整理了一篇经验贴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点帮助,祝愿大家顺利上岸!
基础阶段(7月下旬——9月中旬):
我开始的时候因为还要择校,所以正式的备考时间是在7月下旬。一轮复习大概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这个时间相对来说还是很紧张的,我因为开始复习的晚,大四没什么重要课程,就直接全职备考了。22考研卷成这个样子,大家也是看到了,要想顺利上岸,尽量还是要提前备考,最晚大三下学期三月份开始。并且近几年辽师对考生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复试也是相当激烈,做好全面准备,才能在复试中脱颖而出。
专业课我是跟着考研芝士给安排的师姐复习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师姐,现在已经是我的同门大师姐了),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师姐边给我梳理知识点,边给我讲解一些重难点。辽师333的考察重点是教原,名解、简答和分析题(22考研是论述)都有考到。除此之外,中教史、外教史、教心所占分值为1:1:1。名解中教原和教心考察较多。
强化阶段(9月中下旬——11月中旬):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做真题和背诵。333“背多分”的称号不是白来的,一定要多背,在强化阶段和冲刺阶段,我大概背了有5到6遍,一开始背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内容太多,太难记,但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越背到后面就越容易一些。
关于真题,辽师的真题是一定要做的,一个是了解近几年辽师的出题方向,另一个是借用真题做练习更能检测自己的复习情况。除做真题之外,我还用了师姐备考时用的笔记,因为备考时间太紧张了,lucky学姐的笔记我只看了三分之一,大家复习时间充足的话,还是尽量多看一些。
下面是我在网上搜索的22考研333的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
2.课程方案
3.美育
4.班级授课制
5.最近发展区
6.自我效能感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2.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简述宋代书院教育发展与特点
4.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三)论述题
1.基于对教师职业特点的理解,论述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和启示
3.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4.试述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冲刺阶段(11月中下旬——考前):
最后的冲刺阶段主要是专业课背诵和真题复盘。在这一轮的复习中,最好能对真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大体方向的同时,提炼并集中复习重难点、常考点,像名词解释“美育”“稷下学宫”“角色扮演法”等等,不只辽师常考,华南师范也常有考到。
同时,教育学热点也得安排上了,多看看教育学的一些公众号,中国教育学会、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新闻网等等。教育类专业的书写内容还是很多的,大家有时间的话考前最好做一次模拟,大致了解一下自己的答题速度,做到心中有数。
四、就业情况(以下来自《辽宁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1.2021届毕业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24%(未区分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
2.硕士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38.91%);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30.10%);自由职业(13.02%);研究生(4.06%);求职中(6.88%);其他录用形式就业(5.63%)等等。
3.硕士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辽宁省(54.13%);山东省(7.67%);江苏省(5.24%);北京省(3.54%);河北省(3.01%);河南省(2.95%)等等。
4.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教育(75.46%);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4.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68%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55%)等等。
5.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高等教育单位(85.29%);党政机关(2.94%);自由创业(2.94%);科研助理(2.94%);医疗卫生单位(2.94%)等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